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今天是 2023年 06月 09日 星期五
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学术研讨
工作指导 您的位置:主页 > 学术研讨 > 工作指导 >
合淮产业走廊(合肥市相关区域、淮南市相关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大纲学习
2020-12-01 返回列表
《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7-2025、远景展望至2035年)编制方案
(学习资料,请勿转载)
 
一、规划编制的新时代意义
实施合淮同城化、打造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是贯彻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指导意见、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乃至合肥都市圈建设的需要。合淮同城化及其工业走廊战略的推进及相关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两地的地缘与人文相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产业相错相融和互补、市场一体化化和公共服务共享,合淮发展轴雏形初现。进入“十三五”,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安徽省、合肥都市圈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国家“双创”战略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家、省市十三规划的颁布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推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的建设、合肥空港经济区建设、寿县划入淮南市这一行政区划调整产生的空间布局新态势以及合肥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合肥都市圈地区尤其是合肥、淮南致力于在中部崛起中创出新路、领跑跨越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正在形成,有必要对原《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2014-2020年)进行修编,注入新的发展理念,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园区发展、产业布局、城镇布局乃至土地利用等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谋篇布局。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与作用
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的修编和工业走廊的建设,是合肥、淮南联袂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领跑全省和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是加快合淮同城化进程、打造合肥都市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1.适时开展规划编制,有利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副中心建设,推动合淮相向发展。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副中心地位的确立,带来了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重新定位,其在全国、全流域和全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板块定位更加有利,经济发展基础与领跑动能更加充足,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开放新高地、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和区域多层次交通枢纽的新都市形象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合肥副中心地位的确立以及芜马进入合肥市都市圈,作为都市圈核心的合肥需要增大能级,增强对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尤其是向北发展、加快合淮同城化,同步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特别是加快合淮工业走廊地区的产业一体化、城镇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形成接轨副中心、融入都市圈、打造增长极、提升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新态势。淮南作为合淮同城化的主体,合肥副中心地位的确立,为淮南向心发展和南向发展、融入都市圈和长三角、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因此,无论是合肥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还是淮南与合肥都市圈的主动对接与深度融入,需要对合淮工业走廊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作进一步思考,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
2.适时开展规划修编,有利于抢抓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和发展机遇。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的设立,是长江经济带国际战略在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落地生根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和领跑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是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规划和安徽城镇化规划的创新实践,将增强中心城市能级。合肥滨湖国家级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在于综合性改革创新,围绕创新推动发展,涉及政策、体制、企业、金融、科研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覆盖面非常广,将为合肥带来更大的改革、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适时开展规划修编,优化顶层设计,注入新区要素和理念,加快合淮同城化进程,推进合淮工业走廊建设,是抢抓国家级滨湖新区发展机遇,融入滨湖新区发展战略,与滨湖新区同频共振、提高开放水平、提升发展档次、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务实之举。
3.适时开展规划修编,有利于运用好区划调整带来的空间格局、合作内容和合作空间的新机遇。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扩大了原来合肥经济圈的范围。《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规划》的实施,将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推动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原有都市圈和扩容都市圈双重空间形态的对接与融合,赋予合肥市、淮南市尤其是合淮工业走廊地区新的发展态势,合淮合作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紧靠空港经济区,紧靠合六城际轨道干线,优先发展空港经济,合淮工业走廊与空港经济区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为此,有必要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园区发展、产业布局、城镇布局乃至土地利用等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谋篇布局,对《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7-2025年)进行编制。
4.适时开展规划编制,有利于承接合肥产业转移,把工业走廊打造成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领跑者。安徽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产业分工协调机制,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铜宜、合六五大产业集群带,加快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推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将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综合功能,打造长三角产业发展新高地和区域发展新引擎。从投资强度看,合肥与淮南之间,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转移特征,加强协作与分工的内在要求日益迫切。在工业走廊,有条件发挥好两市的优势和特色,依托合肥、淮南的产业园区、合肥国家级滨湖新区和空港经济区、新站区新桥国际产业园、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以及合淮交通通道沿线小城镇工业区,主动承接家用电器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光伏和新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发挥好交通枢纽优势,加强对接、合理分工、协调布局,共同构建产业经济发展的平台,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城镇示范镇、电力、新型建材及重化工业,打造保税、矿品物流产业园,建设自贸出口加工区等,培育合淮产业带,提升工业走廊的发展能级,彰显合淮同城发展效应,构建安徽南北经济发展轴,把合淮工业走廊打造成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领跑者。
三、规划编制的内容安排
1.规划依据
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县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和省市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主题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
2.规划内容安排
根据规划的发展需要和规划的完整性,拟分十篇分层次、有重点编制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基本章节安排如下:
   
 

二维码
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电话:0551-63499798 传真:0551-63499798 邮箱:ahshengtaijj@sina.cn 地址: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社科大楼
Copyright © 2005-2020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7022976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