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今天是 2023年 06月 09日 星期五
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您的位置:主页 > 学术研讨 > 学术研讨 >
着力构建安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2-10-27 返回列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产品资源丰富,是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机结合,推深做实生态补偿制、林长制、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等生态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地方模式和路径,纵深推进绿水青山生态资源特色优势向绿色发展后发优势转化,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立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高度,着力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有待持续推进。浙江、贵州等地已出台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安徽只有黄山出台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安徽是生态产品大省,需要以全省统一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核算标准指导各地在统一的GEP核算标准上开展评估监测。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生态产品具有天然价值、人工价值,代际补偿价值、外部补偿价值等,但目前往往只考虑到资源的人工价值和部分天然价值,代际补偿价值和外部补偿价值基本未考虑;当下仅有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少数“热门”生态权益进入交易市场,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冷门”生态权益等均未列入交易市场。此外,还需要考虑地区差异和不同行业、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生态系统价值评估难以统一,评估经验难以复制。
        三是政府主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有效激励不够,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生态补偿深受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狭隘、受偿区域生态补偿不平衡、生态补偿资金到位不及时等掣肘,实施效果不尽理想;而以“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为目标导向的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由于缺乏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法规政策约束、合理的区际合作机制以及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使得横向生态补偿发展不足,常常陷入“只说不做”“知易行难”的困境;政府赎买(购买)效率不高,赎买资金来源单一,经费十分有限。
        四是市场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目前主要包括生态资源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利益主体多元、缺少统一规划和权威交易渠道等难题;价值实现手段单一,缺乏完整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PES)体系;发展方式较为粗犷、直接,新产品不多,产业链较短,生态产品认证滞后,品牌打造不力、影响力较小,生态产品多重效益的发挥不足;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在机构建设、平台搭建、技术攻关以及金融、财政等政策创新方面都还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五是资金、法律、人才等相关保障措施较薄弱。生态产品开发与生产以及生态补偿资金缺口较大,“两山银行”还处于尝试设立状态;生态产业的“双招双引”刚刚起步,存在较大的资本支撑缺口;旨在促进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品价值实现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人才支撑不足也严重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进度。
 
        为加快构建安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议从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估、规划布局、经营开发、生态补偿、数字赋能、合作共赢等方面作为优先的策略选项,形成具有安徽特色、多样化有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路径。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摸清家底、明晰权属,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生态产品既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等生态环境资源,也包括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温泉养生等产业化开发加工后衍生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产品,等等。需要对标对表加快推进我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现我省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有序推进统一确权,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统一管理、实时共享。
建立生态产品信息监测系统。利用网格化检测手段,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等底数,形成目录清单。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信息变化情况,搭建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云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以下简称GEP)统计报表制度,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黄山市GEP为参照,适时对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大别山生态区、沿长江平原生态区、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全面开展GEP定期核算,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发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探索制定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加快出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省级地方标准,率先在典型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多元应用。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标准、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研究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基于GEP地块级核算的重点项目评估,为项目规划、环评、验收等提供参考,鼓励培育区域性生态产品价值第三方评估机构。
       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涵盖面广,概括地说包括原生态产品、衍生生态产品、融合型生态产品科技创新类生态产品。为此,必须对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或存在形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产业化利用、社会化运作体制机制,探索多元化、持续化、长效化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催生绿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定期举办生态产品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交易、云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需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
拓展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类施策、科学把握,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适应不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样化模式和路径,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岗地、皖西大别山、沿长江平原、皖南山地丘陵不同地区特色自然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提高技术水平,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价值链和产业链。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产业。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放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主体,鼓励盘活淮北淮南等地废弃矿山、工业遗址、黄山、淮南、亳州等地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体系,推动生态产品国际互认。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过程监督体系。鼓励将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鼓励农民入股分红模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健全碳排放、排污权有偿使用、用能权交易机制等。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根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依法依规统筹生态领域转移支付资金。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和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生态环保补偿资金渠道,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设置公益岗位等方式对提供生态产品地区的居民实施补偿。同时,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自愿协商原则,鼓励生态产品供给地和受益地根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规模、质量等因素,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生态产品供给地和受益地建立合作园区,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
        五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数字化赋能机制。提升数字技术水平。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以数字赋能高效生态产业、加快生态产品开发。加快数字技术转化应用。把数字技术用之于生态产品生产、管理、营销各环节,加快推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形成生态产品数字生态系统,提升政府决策、市场主体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构建信息共享平台。聚焦消费者需求市场,利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淘宝、京东、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品宣传活动,传播生态消费理念,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水平,加强对生态产品的认同感。推动数据链、产业链、金融链“三链融合”,以数据链为基础,构建并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
         六是建立健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赢机制。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提升生态产品国际竞争力。着眼增强生态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核心,把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依托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通过出台政策、编制方案、制定标准,加强在技术创新、人才交流、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一体化建设。推动建立长三角跨区域“5+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合作机制:生态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协同合作机制、流域治理、生态补偿和公共政策协同合作机制、高质量发展协同评价机制、重大战略区域的协同合作机制等五大机制,同时构建两大特别合作机制——“水机制”和“碳机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水平、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携手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努力建设幸福和谐长三角、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七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探索将生态产品总值指标纳入市场综合绩效评价。推动落实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取消经济发展类指标考核,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成效等指标;适时对其主题功能区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双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依据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赋分,使之与生态产品优惠服务和金融服务挂钩。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合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水权、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生态环境提升和绿色产业发展。鼓励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撰稿人:房金环,安徽开放大学副教授。此为“2021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对策研究——兼及绿色发展理念传播研究(2021WT024)”阶段性成果。
二维码
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电话:0551-63499798 传真:0551-63499798 邮箱:ahshengtaijj@sina.cn 地址: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社科大楼
Copyright © 2005-2020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7022976号  XML地图